
走出宮殿的女科學家:從情緒分子到宇宙的身心網絡秒殺搶購

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自然科普-科普叢書分類優質推薦

想了解更多走出宮殿的女科學家:從情緒分子到宇宙的身心網絡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愛梭羅德與史耐德間的科學傳承之鏈上接布羅迪,下達珀特(註:即本書作者甘德絲‧柏特),正是上層科學界裡典型的師徒網絡。這裡頭的每一位男女都是他們領域裡的頂尖人物,每一位都有過劃時代的貢獻,每一位也都得過數不清的獎項與榮譽,而且每一位的工作成果都具有諾貝爾獎的水準……。」
序
令人著迷、放不下來的書 洪 蘭
這本書非常好看,是大腦中鴉片受體的發現者││甘德絲‧柏特的傳記。這個發現奠定了情緒和大腦的關係,使科學家從腦中去尋找解決情緒問題的根本之道,開啟精神醫學的革命。現在的精神醫學前面都冠上了「生物精神醫學」的名稱,過去認為是個人意志力不堅強、人格懦弱所造成的強迫症、憂鬱症等毛病,現在都發現有生理上的原因,這個醫療上重大的改變可以往上推到當年柏特和她的老師史奈德那個研究團隊所做的神經傳導物質的研究。
本書除了故事精采之外,另外也具有科學史上的意義,尤其是這方面的研究改變了社會對精神病患的觀點:既然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所造成的行為失常,社會就不應該去歧視這些病人。因為人不是神仙,一定會生病,沒有理由去歧視一個因自然原因而生病的人。後來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教授John Ratey寫了《人人有怪癖》(遠流出版)這本書,開始大力宣揚精神病也是生理病的一種,不要忌諱求醫,糾正人們的錯誤觀念。
這類書籍的出版,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有太多的政客平常不讀書,又愛逞強,假裝萬事通,望文生義地胡亂解釋,愛滋病是「喜歡」AIDS、「簡愛」是「簡單的愛」,令人啼笑皆非,最近又冒出「同志亡國論」、「同性戀者是天譴」,這些都讓我們深切感覺到正確知識的重要。
一本好書可以改變觀念、啟發心靈,這本書的出版讓我覺得台灣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藉口趕不上國外的潮流,因為幾乎所有值得翻譯的科普書,台灣都有中譯本,而且速度都非常快,有些甚至是與國外同步發行,如《基因複製》、《奈米獵殺》。現在的學生真的沒有理由說他們不知道某項資訊,因為都已翻譯得好好的,印刷得漂漂亮亮地陳列在書店中了,缺的只是他們閱讀的動機與習慣而已。
本書好看的地方當然是因為內容精采,高潮起伏。科學上很多的發現都很偶然,如果柏特沒有騎馬受傷,躺在醫院中注射嗎啡,她大概也不會對嗎啡這麼感興趣,堅持去找出它的受體,我們也就對情緒與大腦的關係不會解開得這麼快。
在我唸書時,甘德絲‧柏特是研究生心中的偶像,每個人都希望能像她一樣,進入一個好實驗室,做出一個能在歷史留名的好成績,尤其她漂亮、穿著時髦,怎麼看都不像個科學家,因此就更引人注意。我記得在美國開年會時,同學中還有人專程去聽她演講,一睹她的風采(回來後抱怨為什麼我們實驗室的女生都沒有「女人的味道」)。
但是後來她與指導教授史奈德為了鴉片受體榮譽歸屬的問題,吵鬧上了檯面,使人對收鋒芒太露的學生有戒心,甚至有人認為史奈德沒有拿到諾貝爾獎是因為柏特抗議告發的原因,這個事件使得她變成了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人物,很多老師認為她是個「麻煩製造物」(trouble maker),離她越遠越好,但是同時也有很多女研究生敬佩她,認為她有勇氣,敢出來為不公平的待遇抗議。
美國的學術界一直是個相當男性主義的地方,雖然說男女平等,其實在某些方面他們還比不上我們,例如美國女性結婚後一定要冠夫姓(這個「柏特」其實是她先生的姓),反而我們台灣女性結婚後不一定冠夫姓,尤其我們做老師的更是一直沿用自己原來的姓。
美國學術界女性比例的確很低,而且即使資深,在升遷上也常常不盡如意,常被年輕的後起之秀越頭而過。在男性的眼裡,女性的確有「舊鞋」的感覺,「舒適、可靠、沒有感脅性」,也難怪在那種環境中出來的女姓都銳不可當,如果不是有兩把刷子怎麼可能競爭得過人家,生存得下來。
現在的女性可能很難想像當時的情形,其實「跳躍的基因」(Jumping gene)發現者、一九八三年諾貝爾獎得主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獲選為美國遺傳學會的副會長時,密蘇里大學仍然不肯升她為副教授,讓她繼續做助理教授,一直到她的院長風聞她將被選入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才開始考慮要給她加薪及升級,她幸好活得長,終於等到了諾貝爾獎(得獎時八十二歲)。了解到當年美國女性在學術界的地位,或許我們對甘德絲‧柏特的行為可以有所諒解,畢竟「不平則鳴」是人之常情。
這本書最好的地方是讓年輕學子看到科學的成功沒有僥倖,它真是血汗的成績,一點一滴累積而成。柏特在約翰霍普金斯唸藥理學博士時,一早到實驗室做到半夜才回家,但是樂此不疲,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實驗室氣氛讓她感到奇特的生命力,「那些從不間歇的談話,從科學到藝術到政治,滋養了我,使我生氣蓬勃」。我當年在學校也是這種感覺,所有同學都留在實驗室中到凌晨才回去睡一下,天一亮又回來繼續做,一天二十四小時,可以說有二十小時是泡在一起的,難怪同一實驗室出來的人有「革命情感」,走到哪裡都相互扶持,畢竟那是一段很年輕、有理想、共同創業的經驗。日後出來教書後才發現,並不是每個唸博士的人都有這種經驗,所以就更加珍惜那一段年輕的時光。
這本書可以讓想走研究路途的年輕人先一窺學術殿堂的風貌,如果覺得這種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可以早一點做別的打算。這是一本令人著迷、放不下來的書,二十年前它的發現令人震驚,二十年後它的回顧仍然震憾人心,在歷史上大概也沒有多少的科學發現如此戲劇化吧!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暨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57693575X
- 叢書系列:心理推理系列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